昨日上午,沈海高速公路厦门段马銮湾片区(前场二路)出入口及连接通道工程完成钢拱桥顶推作业,桥梁飞跨沈海高速公路,施工跨度、顶推距离刷新国内同类型施工纪录。
从地图上看,项目位于沈海高速杏林、海沧枢纽之间,毗邻马銮湾新城北片区,是未来周边片区互通高速的又一便捷通道。而作为交通枢纽工程,难免会与既有交通线产生线路交叉。对此,建设单位选择构建高架桥在区域内打造立体交通。其中桥梁施工关键一环——“上跨”沈海高速的钢拱桥梁体顶推工作,于3月17日正式开始作业,昨日顺利到位。
“此次施工的钢拱桥采用‘拱+钢砼’纵横格构梁式体系,跨径达90米,顶推距离82.15米,这是目前国内上跨高速公路作业、同类梁体整体顶推法施工中遇到跨度最大、顶推距离最长的一个。”厦门路桥百城公司项目负责人廖平生说。
“拱+钢砼”纵横格构梁式,是一种拥有高承载力和良好稳定性的桥梁设计形式,其中的“拱”指的是拱桥造型,“钢砼”即钢筋混凝土结构,“纵横格构”是由一条条纵横隔梁为受力结构的梁体。昨日完成顶推的上跨高速公路钢拱桥就是采用了这类设计,其上部的拱形钢结构垂下缆索连接下部梁体,形如“提篮”一般稳固桥身;后续,建设者将在横隔梁之间编扎钢筋、灌注混凝土,形成整体桥梁结构。
为了降低现场施工对周边交通的影响,此次顶推的梁体采用预制装配化工艺,即工厂完成桥梁结构生产,现场完成拼接后,可直接展开顶推施工。昨日,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,为保障施工过程中桥梁结构稳定性,钢拱桥上还安装了多组临时支架,由此,整体顶推重量达到了2054吨,这在同类施工中亦属罕见。
项目攻坚,建设者们以技术为先导。在顶推作业的最前沿,记者注意到,这里的设备比人多——在集成传感器网络和中央控制器指导下,建设者们可以在后方掌握推进进度、顶推压力等实时数据,指导现场工作;不仅如此,在智能化算法的助力下,前端的顶推设备犹如拥有了“智慧大脑”,可在顶推的同时协助人工进行调位,这也为项目精准化施工奠定了基础。
抬升、顶推、修偏……历经近11天,昨日上午上跨沈海高速钢拱桥正式顶推到位,从验收结果看,顶推最终落位与设计蓝图的误差不到“5毫米”。
据悉,沈海高速公路厦门段马銮湾片区(前场二路)出入口及连接通道工程位于马銮湾新城北片区,线路全长2.5公里,主要包含两项建设内容:在新国道324线与沈海高速交叉口东侧设置出入口互通(含收费广场)及连接线,连接线全长1公里;对前场二路进行改造,设置前场铁路大型货场下穿通道并提升地面道路,全长1.5公里。
前场路“6+6”
拓宽货运大动脉
前场铁路大型货场是厦门现代物流产业的枢纽之一,其配套交通基础设施——前场二路,承担着连接货场物流园区与沈海高速的重要功能,是区域“公路+铁路”联运高效运行的关键支撑。
“随着沈海高速厦门段马銮湾片区(前场二路)出入口及连接通道工程的投用,货场周边车流量将显著增加。”廖平生介绍,前场二路提升改造工程南起厦深铁路框架,北至旧324国道,按照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,在现有道路基础上增设双向6车道的下穿通道,全长960米,最终形成地上、地下“6+6”车道的立体化交通体系,实现“人享其行、物畅其流”,大幅提升通行效率。
“以往由前场铁路货场出发的物流车辆要上沈海高速,通常会选择走杏林或海沧枢纽,这段路程平均接近8千米。如遇车流高峰,要走近20分钟,无形中增添了企业的物流成本。”廖平生介绍,待项目完工后,相当于在货场的“门前”建了一座高速枢纽,货场物流车辆从这里上高速,仅需不到5分钟。
目前,相关提升改造工作稳步推进,按照当前进度,高速公路连接线有望今年年底具备投用条件。全线建成后,项目将显著提升马銮湾新城路网通行能力,不仅将推动特区“西门户”与周边城市群货物、人流高效通达,还有望强化公、铁多式联运交通转换能力,有效带动马銮湾新城和前场物流园的产业升级发展。
(厦门日报链接:https://epaper.xmrb.com/xmrb/pad/con/202503/29/content_63471.html)
厦门路桥百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©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30048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828号